抗癌兵法:認識癌症與抗癌療法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孫子兵法‧九變篇》。

每個人打從一出生起就承擔了各種病痛纏身的風險,如何閃避疾病的折磨,儘可能健康的度過一生?這點不論古今皆不易做到。在眾多的疾病之中,「癌症」可說是十分出名,人人聞「癌」色變。但我們究竟是在恐懼什麼樣的一個敵人呢?

「癌」是什麼?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抗「癌」須從認識「癌」開始。癌症(cancer)又稱為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為某一單一細胞生長失控引起的疾病。基因突變引起的細胞不正常增生無視了調控正常細胞生理的基因迴路,腫瘤細胞不斷分裂生長卻又不執行正常細胞應有的功能,進一步侵入周遭正常組織並轉移與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最終導致死亡。癌症並非單一疾病,目前已知的癌症種類有很多,不同的癌症亦有其好發的年齡層與性別,例如兒童的急性白血病、好發於女性的乳癌以及男性的前列腺癌等,實在難以一文以蔽之。癌症可以依據其發展與擴散程度分期,但不同癌症由於特性不同其分期方式也不一樣(血液癌症因其全身性即無分期必要)。大致來說,經病理切片或血液學診斷後,嚴重的異常增生即會被定義為原位癌(即最早期的癌症,已有惡性腫瘤的特點,但未入侵其他組織),隨後隨著生長加速侵襲周邊組織,進而轉移到別的部位,最後擴散至全身。

癌症的發生與預防

癌症為什麼會發生?很多人似乎認為癌症是現代文明病,但許多考古證據卻顯示癌症早在史前人類身上就出現了,最新的研究甚至發現了恐龍中第一個已知的癌症病例,研究人員針對化石骨骼分析診斷出明顯的晚期骨癌特徵,這種侵襲性的癌症也會發生在人類身上,這項發現意味著癌症並不是近代才出現,而是至少在七千多萬年前就已經存在了。文明並沒有直接導致癌症,或許壽命延長才是近代癌症病例增加的重要因素。隨著年齡增長,致癌突變累積,當體內致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突變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惡夢就開始了。現代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出現,越來越多的癌症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預防,例如乳癌可通過BRCA基因突變檢測預測罹癌風險,著名影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在接受基因檢測後,發現她BRCA基因帶有乳癌/卵巢癌的致癌突變,屬於此類癌症的高風險族群,便毅然決定切除乳腺以預防癌症。其他許多呼吸系統或消化系統相關癌症也是可以預防的,假設你的家族沒有任何遺傳病史,只要你不菸不酒,飲食健康作息正常,減少暴露在致癌因子中的機會,不幸罹癌的機率相對就能降低許多。然而,由於突變也能由自然產生,即使避免接觸致癌因子,仍無法完全預防癌症的發生。隨著壽命的增長,體內基因突變也會越積越多,罹癌率亦會隨之攀升。

尋找抗癌療法

人類的抗癌之路走得十分艱辛。由於癌細胞源於正常細胞,能殺死癌細胞的方法通常也會傷害正常細胞,故許多治療手段都是雙面刃,常常伴隨副作用。最早的時候,由於不明白癌症的致病原因,治療傾向利用手術或放射線切除癌變腫瘤與其周圍組織。但是,很多時候癌症是能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的,若癌細胞已擴散轉移,那麼切除再多的身體部位都於事無補。在「現代化學療法之父」西德尼‧法伯(Sidney Farber)發現葉酸拮抗劑對於治療白血病有顯著的成效後(註:葉酸是一種維生素,參與了細胞分裂中許多重要步驟。後來研究發現其原理是葉酸拮抗劑會與體內葉酸競爭與關鍵酵素的結合,阻斷細胞內的DNA的複製,防止癌細胞進一步的增生),眾人便開始尋找「只針對癌細胞」的化學藥物,以建立抗癌的「分子彈藥庫」。但是,化學治療(簡稱化療)其實是以毒攻毒,這些化學分子其實都是猛毒(很多都是細胞毒素),癌細胞與正常細胞通殺,能不能緩解症狀常需仰賴運氣。其他一些抗癌藥物的發現也常伴隨著意外成分,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芥子毒氣即是一個典型例子。人們意外發現這種化學毒氣可以降低血液中白血球的數量(這也是它致命的原因),經動物實驗與臨床實驗證實,這類化學物可以縮小腫瘤,成功緩解某些癌症,因此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化療藥物「氮芥」(芥子毒氣的含氮類似物),雖然現今因其生產與使用受到嚴格的監管而已被淘汰,但也為癌症治療發展立了個里程碑。

由於癌症的真面目實在太撲朔迷離了,若不從根本層面弄懂為何癌細胞會產生,任何治療都是治標不治本。癌症研究曾發現了某些病毒能引發癌症,因此有了「病毒致癌說」,但這卻不能解釋許多情況,例如吸菸者的高肺癌罹患率,一直到人們發現了人類癌症基因(oncogene)的存在,對癌症的研究深入到了基因層次,人們對於癌症的致病原因才有了較為統一的解釋。

儘管人類的抗癌路上挑戰重重,現已有多樣成熟療法與新療法問世。目前癌症治療的方法主要可分為五種: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以及免疫療法等,通常建議多管齊下。雖然標靶藥能做到專一性的殺死癌細胞,但有時「藥」高一尺,「癌」高一丈,癌細胞可以經由突變獲得抗藥性,使治療失效。近年來新型的免疫療法則是透過強化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透過辨別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不同,專一性的針對癌細胞進行攻擊,可以一定程度彌補化療與標靶藥的抗藥性的缺點。癌症是種陰晴不定、很麻煩的疾病,就算是同種癌症,不同人之間對藥物與治療手段的反應也不同,也並不是越新越貴的方法就有效,必須與醫療團隊好好溝通,制定最適合自己的療程,並密切追蹤病情發展,盡量達到「完全緩解」的程度(醫學上很難「徹底治癒」癌症)。

結語

癌症在生命系統、生態、演化中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儘管近代醫療手段大幅進步,關於癌症仍有許多謎團未解,不可否認的是,無論現在的你健康與否,都無法百分之百的排除罹癌風險。但預防總是勝於治療,不妨試著將疾病擬作一個個的假想敵,先「紙上談兵」擬定抗癌(或是其他疾病)的戰略,不要抱著敵人不會來的僥倖心理,充分了解你究竟將與什麼樣的敵人對抗。面對癌症,雖然知己知彼不一定百戰百勝,但不知己不知彼必敗無疑。了解相關知識並隨時維持自己體內士兵的戰力與掌握身體情報,病到臨頭才不會措手不及,錯誤仰賴不實偏方而耽誤治療黃金階段,或一味的陷入絕望。

 

參考文獻

  1. Seper Ekhtiari, Kentaro Chiba, Snezana Popovic, Rhianne Crowther, Gregory Wohl, Andy Kin On Wong et al. (2020). First case of osteosarcoma in a dinosaur: a multimodal diagnosis. The Lancet Oncology. DOI:https://doi.org/10.1016/S1470-2045(20)30171-6.
  2. Siddhartha Mukherjee. (2010)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 A Biography of Cancer. Scribner.

獲得”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科普寫作網路平台”審稿通過

原文連結:http://foundation.nmns.edu.tw/writing/hotnews2_detail.php?gid=10&id=1136